(三)超理智型,人数较少,占15%。
压抑感觉,逃避感受。
只有情境,没有自己和他人。
逃避现实的任何感受,也回避因压力所产生的困扰和痛苦。
1、语言:
总是客观的、引述规条和抽象的想法,使用冗长的解释、复杂的术语,避开个人的或情绪上的话题,很少涉及与人有关的感受。
常说:“人一定是要讲逻辑的”,“一切都应该是有科学依据的”,“人需要冷静”。
2、情绪:
顽固、疏离:"不论代价,人一定要保持冷静、沉着、决不慌乱。"
3、行为:
威权十足:顽固、不愿变更、举止合理化、操作固执刻板。
4、身体姿势:
僵硬。表情很优越(如果有表情的话)。
5、内心感受:
“我感到空虚与隔绝。”
“我不能露出任何感觉。”
6、可能的身心反应——
心理反应:
强迫心理,社会性病态、社交退缩、固步自封。
躯体反应:
内分泌疾病,癌症、血液病、心脏病、胸背痛。
7、超理智型的人极端客观,只关心事情合不合规定,是否正确,总是逃避与个人或情绪相关的话题。
他们告诫自己:“人一定要有理智”,“不论代价,一定保持冷静、沉着,决不慌乱。”
这类人表面上很优越,举动合理化。
而实际上,他们内心很敏感,有一种空虚和疏离感。
比如:
孩子:“妈妈,我要买球鞋。”
妈妈:“为什么要买?”
孩子:“原来那双坏了。”
妈妈:“刚刚买的怎么就坏了?你怎么这么不爱惜东西?”……
“好了,下次可不准再搞坏了,要知道爱惜物品。”……
8、超理智型沟通有两大特点:
一是夫妻对孩子是超理智的,夫妻之间往往并不是“超理智”;
二是父母“教育”意识、“规范”意识过强、戴着过滤镜看孩子,孩子的一切成就、优点都被过滤掉,剩下的只有缺点和危险,父母在任何时候都不忘了敲打、警示、规范孩子。
这是一种严重缺少孩子感情的沟通,特别容易产生亲子感情障碍。
对孩子的影响有时会看到不少眼前的“良好”效果,但从长远来说,对孩子人格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亲子矛盾往往在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爆发出来。
一些孩子在整个中小学期间,都可能是一个十分规矩的“好学生”,但在进入社会的关口或以后,可能出现种种适应障碍。
超理智型沟通为主导的家庭氛围下长大的孩子,往往形成刻板、缺少热情、固执、偏执、社交不良等等人格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