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不舒服为什么检查不出毛病呢躯体形式障

  年4月8日,医院联合法库县包家屯邮箱支局开展线上健康大讲堂,四疗区主任何俊鹏为当地居民带来《躯体形式障碍的诊断与治疗》健康知识讲座。

  刘女士,33岁,已婚,大学文化,会计。主诉“乏力,多汗,怕冷,胸闷,心悸,恶心,腹胀5年”。患者平素性格内向,工作认真。5年前生一女儿,在月子期间与婆婆发生矛盾,生气,此后逐渐感到乏力,怕冷,恶心,食后上腹饱胀感,周身不适,有游走不定的烧灼感,上楼感到胸闷,心悸。医院消化内科、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内分泌科、妇科、中医科等就诊,进行过多次血、尿、便的化验和心电图、钡餐透视、胃镜、B超等检查,均无异常发现,服用多种药物对症治疗,但症状时轻时重、一直未治愈,经常感到身体多外不适。患者常为疾病不能康复而紧张不安、并抱怨“医生服务态度不好,医疗水平太差”。抱怨家里人“不理解自己、不关心自己”。近2年无法坚持工作。

  刘女士到底怎么啦?原来她患上了躯体形式障碍。

  躯体形式障碍是一种以持久地担心或相信各种躯体症状的优势观念为特征的精神障碍。病人因这些症状反复就医,各种医学检查未发现异常,医生的反复解释仍不能打消其疑虑。即使有时病人存在某种躯体疾病,也不能解释所诉症状的性质、程度,或其痛苦与优势观念。经常伴有焦虑或抑郁情绪。尽管症状的发生和持续与不愉快的生活事件、困难或冲突密切有关,但病人常否认心理因素的存在。病程多为慢性波动性病程。

  有国外统计发现,内科门诊40%患者躯体不适症状查无实据,外科查有实质性疾病的占60%,患者长期受病痛的折磨,浪费了大量的医疗资源。

  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心理社会因素

  幼时受到父母过度的照顾,儿童期患病经历、创伤、长期与慢性疾病患者共同生活、生活中存在的现实冲突等因素,可能是易患因素。继发性获益可能是另一个重要因素。

  躯体症状在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可以有多得象征意义并具备某些社会功能。

  躯体形式障碍患者多具有“神经质”的个性,其特点为敏感、多疑、固执,过度   二、生物学因素

  1.躯体形式障碍可有家族聚集性,约20%的躯体化障碍患者的女性一级亲属也符合躯体化障碍的诊断,躯体形式障碍的家族聚集性可以受到遗传、环境因素或者两者共同的影响。

  2.有研究认为,躯体形式障碍的患者可能存在脑干网状结构滤过功能失调,导致过去不被患者感知的内脏器官活动被感知,致使注意力由外部转向身体内。加之情绪焦虑紧张时体内各种生理变化加剧,这些生理变化信息不断上传并被感知为躯体不适或症状。

  临床分类(ICD-10)

  F45.0躯体化障碍

  F45.1未分化的躯体形式障碍

  F45.2疑病性障碍

  F45.3躯体形式的植物神经紊乱

  F45.4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

  F45.8其他躯体形式障碍

  临床表现

  一、躯体形式障碍的临床特点

  1.症状复杂、多样、未能找到明确的器质性依据。

  2.反复检查和治疗、疗效不好、影响医患关系。

  3.患医院,因非精神科医生对此病的识别率低,导致诊断名称含糊、多样。

  二、各类躯体形式障碍的临床表现

  1.躯体化障碍

  主要表现多种多样、经常变化的躯体症状,症状可涉及身体的任何系统或器官,最重要的特点是应激引起的不愉快心情,以转化成躯体症状的方式出现。最常见的是:

  消化道系统:胃肠道不适(如疼痛、打嗝、返酸、呕吐、恶心等)

  皮肤:异常的皮肤感觉(如瘙痒、烧灼感、刺痛、麻木感、酸痛等)

  泌尿生殖系统:尿频、尿急、外阴不适、月经不调等

  呼吸系统:胸闷、气短

  循环系统:胸痛、气喘,心悸、心慌

  常存在明显的抑郁和焦虑

  未发现任何恰当的躯体疾病来解释上述症状

  躯体化障碍呈慢性波动性病程,并伴有社会、人际及家庭行为方面长期存在的严重障碍,很少能够完全缓解。女性远多于男性,多在成年早期发病;病程≥2年。

  2.未分化躯体形式障碍

  病程在半年以上,但不足2年,临床表现符合躯体化障碍或者不典型,均诊断本型。

  3.疑病障碍

  是指病人以担心或相信患严重躯体疾病的持久性优势观念为主(疑病观念)。病人因此反复就医,各种医学检查阴性和医生的解释均不能打消其疑虑。

  4.躯体形式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5.患者有明确的自主神经兴奋的症状,如心悸、出汗、颤抖、脸红等,这些症状令人烦恼;常常主诉为部位不定的疼痛、烧灼感、沉重感、紧束感、肿胀感;患者坚持这些症状归咎于某一特定的器官或系统患了严重的疾病,并由此而感到痛苦;但这些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并无明显紊乱的证据,医生的反复保证和解释无济于事。

  5.躯体形式的疼痛障碍

  该障碍主要表现是一种不能用生理过程或躯体障碍予以合理解释的持续、严重的疼痛;发病高峰年龄为30~50岁,女性多见;疼痛的发生与情绪冲突或心理社会问题有关;疼痛可位于体表、深部组织或内脏器官;医学检查不能发现疼痛部位有相应的器质性变化;并伴有焦虑、抑郁和失眠;病程迁延,常持续6个月以上;社会功能受损。

  诊断

  1.躯体化障碍的诊断要点

  (1)存在各式各样,变化多端的躯体症状至少两年,且未发现任何恰当的躯体解释。

  (2)不断拒绝多名医生关于其症状没有躯体疾病解释的忠告与保证。

  (3)症状及其所致行为造成一定程度的社会功能损害。

  2.疑病障碍诊断要点

  (1)长期相信表现的症状隐含着至少一种严重躯体疾病,尽管反复的检查不能找到充分的躯体解释;或存在持续性的先占观念,认为有畸形或变形。

  (2)总是拒绝接受多位不同医生关于其症状并不意味着躯体疾病或异常的忠告和保证。

  3.躯体形式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诊断要点

  (1)持续存在自主神经兴奋症状,如心悸、出汗、颤抖、脸红,这些症状令人烦恼。

  (2)涉及特定器官或系统的主观主诉。

  (3)存在上述器官可能患严重(但常为非特异的)障碍的先占观念和由此而生的痛苦,医生的反复保证和解释无济于事。

  (4)所述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并无明显紊乱的证据。

  4.躯体形式的疼痛障碍诊断要点

  突出的特点是患者有持续、严重、令人痛苦的疼痛,不能用生理过程或躯体障碍完全加以解释。情绪冲突或心理社会问题与疼痛的发生有关。

  治疗方案

  躯体形式障碍病人的治疗比较困难,应采取综合性治疗方法。

  一、治疗时应注意的问题

  1.重视医患关系。

  2.重视连续的医学评估。

  3.重视心理和社会因素评估。

  4.适当控制患者的要求和处理措施。

  二、药物治疗

  病人对健康要求高,对躯体反应敏感,宜选用不良反应小的药物,且以小剂量治疗为宜;焦虑、抑郁症状明显者可予适量抗焦虑药物或抗抑郁药;对有偏执倾向者可使用小剂量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治疗。

  三、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目的在于让患者逐渐了解所患疾病之性质,改变其错误的观念,解除或减轻精神因素的影响,使患者对自己的身体情况与健康状态有一个相对正确的评估,逐渐建立对躯体不适的合理性解释。

  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有:认知疗法、认知行为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精神分析、森田疗法等。

来源:医院

真诚感谢医院

北国网健康

全国重点新闻网站,辽宁最权威的新闻综合性网站。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ybyjw.com/rcys/1813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