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感染者与创伤后应激反应障碍

所有传染病或者灾难发生之后,都会有很多人出现创伤后应急障碍。新冠肺炎病人特别是重症患者大部分有创伤后心理障碍。

全球约有三分之一的新冠肺炎感染者有创伤后应激障碍。

我一个朋友轻松的告诉我,这个病喝中药都可以治愈。在前不久澳洲医生发现,接受检测的名患者中,55%患有至少1种精神疾病。28%的患者有创伤应激反应(PTSD),31%感到抑郁,42%感到焦虑。除此之外,还有40%的患者经历失眠,20%有强迫症症状。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影响是极其可怕的。心脏、肾脏和其他多个器官受损,视觉、味觉、嗅觉的丧失。除了以上这些,还可能发生的不可逆转的肺部纤维化感染之后,反复持续的不良症状和后遗症,压倒了许许多多患者心中最后的稻草。

PTSD的主要症状包括噩梦、性格大变、情感解离、麻木感(情感上的禁欲或疏离感)、失眠、逃避会引发创伤回忆的事物、易怒、过度警觉、失忆和易受惊吓。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PTSD)又叫延迟性心因性反应,是指对创伤等严重应激因素的一种异常的精神反应。它是一种延迟性、持续性的心身疾病。是由于受到异乎寻常的威胁性、灾难性心理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心理障碍。简而言之:PTSD是一种创伤后心理失平衡状态。

此次冠状病毒传播途径不明,传播方式多样,潜伏期长、传染性强、扩散快、防控困难,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迅速从武汉蔓延至全国,使一些民众出现了心理上的应激反应。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一种精神心理的疾病,需要干预,如果不干预,就会变成慢性的,会伴随终生,会影响我们个人、家庭和社会。普通人发病率要低一点,比如说隔离在家的这些人,发病率大概是15%-20%之间。特别是基层的这些下沉的干部,如果他遇到过一些突发的事件,也可能给他造成一些创伤,这部分人群,在全球大概是15%会发生创伤后心理障碍。

创伤后心理障碍的发病,在疫情之后,两年之内,6个月到1年之间会达到发病高峰。

重症患者大部分有创伤后心理障碍。

医务人员在一线,一个是工作的压力,一个是被感染的风险,还有每天在救治病人的时候,有些病人去世,面对死亡的痛苦,所以一线的医务人员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那么在我们国家,做的还是非常好,医务人员虽然有很大的压力,目前可能也有些人有些心理的创伤,但是我们还没有出现极端的事件。在西方国家,比如在美国、欧洲、意大利、德国、英国,都有医务人员出现极端事件,比如自杀。我们国家相对来说做得好一点,但是焦虑、抑郁、失眠,或者创伤后应急障碍在医务人员当中还是比较常见。

PTSD,所带来的症状就是:

1、再体验:即个体会产生闯入性的创伤情情景再现,而且再现的内容非常清晰、具体。尤其生活中与创伤可能产生联系的任何事物,都可能引起个体对创伤情境的再体验。并且这种体验会给个体带来极大的痛苦,并有可能进一步恶化,产生一些PTSD相关的共病(如焦虑、恐惧、自责、失望、抱怨等);

2、回避反应:出于对再体验的痛苦,个体会主动回避一些可能引发创伤体验的事、物。这种回避反应一方面对个体是一种保护机制;但另一方面他会延缓个体PTSD相关障碍的复原;

3、高警觉:就是对许多小的细节件都引起比较强烈的反应。不少患者则出现难以入睡、易惊醒等睡眠障碍,表现出易激惹或易发怒、容易受惊吓、注意力不集中等警觉性增高的症状。

①精神创伤性情境在患者的思维与记忆中反复地、不由自主地涌现,闯入意识中萦绕不去,梦境中亦经常出现。有时会出现"重演"性发作,再度恍如身临险境,出现错觉、幻觉、意识分离性障碍等。有时发生"触景生情"式的精神痛苦。

②与此完全相反,个别患者对创伤性情境出现心因性遗忘,经历的事件被排除于记忆之外,即使经过提醒亦予以否认。

③对周围环境普通刺激反应迟钝,情感麻木,社会性退缩。对以往爱好失去兴趣,疏远周围人物,尽量避免接触与创伤情境有关的人和事。对前途感到渺茫,失望,抑郁心境占优势。

④患者可持续表现警觉性与激惹性增高,易激惹或发脾气,易受惊,过分警惕,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病程持续一月以上,可长达数月或数年,症状严重程度有波动性,多年之后仍可触景生情,出现应激性体验。

灾后心理问题的高峰期一般发生在3个月左右,新冠肺炎事件已非常接近灾难事件,至少是极端应激事件,但是否会真正发展成灾难事件,要看最后抗疫的效果,因此,心理问题出现的高峰期不好估计。不过,当应激源被消除后,大约2/3急性应激障碍患者的症状可在一个月内缓解,80%适应障碍患者的症状可在半年内缓解。因此,我们要众志成城,争取早日取得抗疫斗争的胜利。

新冠肺炎疫情心理干预原则

①预先准备原则

  在应对疫情时实施心理社会干预,要在平时做好相应的准备。平时,政府或社会组织就要对灾后人员的心理干预在组织结构、人员配备、人员培训、技术和物资储备等方面进行心理干预预案的准备和演练,以实现有效的心理干预。

②系统整合原则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要在政府领导下,强化医疗救助的力度和防疫资源分配的可及性,各民间心理社会组织协调配合,有条不紊地开展不同人群的心理社会干预工作,从而提高心理干预效果。

③伦理学原则

  在疫情的心理社会干预中,必须要遵循心理治疗与咨询的伦理学原则。要尊重人权,保护隐私,对受疫情影响的各类人员要在无伤害原则的指导下进行心理干预。

④科学、有效和及时性原则

  受疫情影响人群心理干预理论和技术均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之中,进行心理干预要采取科学的态度,正确认识心理干预的效果和作用。

⑤完整性原则

  对疫情防控中各类人群的心理干预,只要开始,就要完整进行,不能半途而废,造成新的创伤。这个原则要求在群体和个体两个层次展开。针对不同地区人群心理干预要考虑到经济状况和文化特点,针对不同阶段和人群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完整的心理干预计划。从开始到结束是一个完整的心理干预过程,不能随性而起,虎头蛇尾,给心理干预对象带来不必要的危害。

⑥分类干预原则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心理干预指导原则中将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人群分为四级,分别是,第一级:新冠肺炎确诊患者(住院治疗的重症及以上患者);疫情防控一线医护、疾控和管理人员等。第二级:被隔离的轻症患者(密切接触者、疑似患者)、发热患者。第三级:与第一级、第二级人群有关的人,如家属、同事、朋友,参加疫情应对的后方救援者。第四级:受疫情防控措施影响的疫区相关人群、易感人群、普通公众。

  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大家遇到的心理行为问题,经过自己的自我调适,很多人可以获得效果,从情绪和行为问题困扰中摆脱出来。

  如果经过调整后仍然不能自拔,甚至于变得更加严重,表现出焦虑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强迫症或慢性失眠症等,或者原有精神障碍加重或复发,给自己的生活和社会功能带来严重影响,这时一定要及时寻求专业人员和专业机构的帮助。研究证明,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专业有效的心理干预方法有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心理急救方法、行为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创伤认知行为治疗、眼动脱敏再加工治疗等等。要得到这些治疗,需要到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医院心理科和高校心理咨询中心等机构,求助于心理治疗师和相关专业训练的精神科医师。

主编

连心

?连心媒体中心

※免责说明:

部分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本文仅供学习交流使用。

如转载涉及侵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长按识别下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ybyjw.com/rcys/1814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