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声时讯师德师风案例分享第十二期

本文作者简介:

邵琦琪老师

Q宝组组长

简介:教龄4年。早期教育指导师、儿童心理成长指导师、绘本阅读导师、专业育婴师。毕业于浙江大学学前教育专业,从事早期教育工作多年,教学经验丰富,擅长绘本阅读及奥尔夫音乐,幽默风趣的课堂风格深受幼儿的喜爱及家长的认可。

教师寄语:教育就是让每个孩子都发光。

“小鸟自己飞,小猫自己跑,我们都是乖孩子,不要妈妈抱......”这首《乖孩子》唱起来朗朗上口,但是要深究歌词的话多少又会让人有些疑惑。“乖”到底是怎样一个概念呢?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乖、听话,那么孩子“乖”就真的好吗?

案例分享

前段时间,班上来了一个文静的小女生,她自入园以来,就不像其他小朋友那样爱哭闹,她安静、乖巧,不多说一句话,不主动与小朋友交往,总是一个人静静地坐着,想必这就是家长眼中的“乖孩子”形象。

“老师,我要小汽车”,“老师,我想玩积木”,“老师,皮皮在玩小厨房的玩具,我也想玩”......唯独她,只是安静地坐着,不说话,眨着一双灵动的眼睛。

“田田,你想玩玩具吗?”,她点了点头,我又轻轻地问:“想玩哪个呢?告诉老师,老师帮你拿。”她指了指玩偶,对我说“小狗”。平时沉默寡言的她,极少时候会用流畅的话语与他人交流,对话也通常是被动的一问一答或者不答,其行为表现为明显的交往退缩。

方法讲解

退缩行为是幼儿的一种消极性社会适应表现,它的基本特征是幼儿对自己缺乏自信,行为常有退缩表现,如果不及时帮助幼儿消除这种行为,久而久之,会影响到幼儿的人格健康,导致其一生的心理障碍,轻则可能自卑,重则出现孤僻、冷漠、多愁等不良性格,直接影响到孩子的人生历程。

因此,家长和老师在日常生活中千万不要忽视“乖孩子”,要多观察,一旦发现幼儿有退缩行为,应及早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影响,帮助幼儿克服退缩行为及心理障碍,树立积极良好的生活态度,为幼儿以后的人生发展奠定基础。

造成幼儿退缩行为的原因有:

01

自身性格较为内向、胆小,不善于与人交流

02

家庭环境影响,如父母工作较忙、隔代教育、长辈语言的影响

03

平时与其他幼儿交往机会较少,无法打开自己的内心、害怕被拒绝

那么针对幼儿的退缩行为,家长和老师应该怎么做?

01

家园共育,发展语言

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自出生到后期性格的形成与发展,其间父母行为施加、亲子关系都会对孩子产生重要影响。要想改变幼儿的交往退缩,首先要从家庭着手。在与田田妈妈沟通后,妈妈表示愿意配合老师一起帮助幼儿:田田在家时,父母一定要和孩子多接触,进行情感交流,如亲子共读、亲子游戏;或者带孩子多去户外走动,到公园、到游乐场、到博物馆......到任何场所,帮助她寻找小伙伴,增加她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同时家长可以


转载请注明:http://www.ybyjw.com/bjhl/2056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