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何克勇董雨晨影视剧翻译的

治白癜风西宁哪家医院好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715280377736018301&wfr=spider&for=pc

作者简介:何克勇,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董雨晨,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

文献来源:《译苑新谭》,(1):15-22.

[摘要]影视剧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影视剧翻译的数量和质量却是影响中国影视剧对外传播的瓶颈。造成这个瓶颈的原因有几个,而缺乏适合影视剧的翻译标准应该是其中一个原因。学界提的诸多有关翻译标准或多或少都存在缺陷。本文根据影视剧语言的十个特征,提出影视剧翻译的新标准:“贴”,并结合案例探讨“贴”的理论指导和操作意义。

01引言

自年以来,中外交流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中国的对外宣传工作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展现出新的气象。就翻译而言,以往的中外交流以“外译汉”为主,然而近来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成为时代话语,“汉译外”占据了越来越大的比重,从而总体上呈现出“引进”与“外扬”并举的局面。这里的“外扬”强调要用他者理解的语言来讲好中国故事。同样,“引进”要求用中国人能理解的语言来讲述外国故事。而影视剧翻译则是讲好这种故事的重要手段。

当前中国每年都从国外引进大量影视剧作品,向国内观众介绍外国的社会文化。年至年,中国电影票房总收入为.44亿元。其中,译制片总票房收入就达到.93亿元,占比达到43%(马建丽、欧梨成,:10),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更是让国人通过网络获得了国外大量的影视资源(雷伍峰,:)。同时国产影视剧的制作和对外传播工作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在制作方面,国产电影每年有部左右,而电视剧更是多达每年多集,网络剧每年多达十几万分钟,这使得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和第一大电视剧、网络剧生产国;在对外传播方面,至年6月,国家多语种影视译制基地已译制完成多部中国影视作品,并在50多个国家主流媒体播出或签署播出意向,在各国观众当中收到了积极的反响(麻争旗、谢峥,:),而四达公司北京总部译制配音中心更是面向斯瓦希里语、豪萨语、约鲁巴语、乌干达语等小语种进行译制配音工作,向相关国家进行影视剧的译介,传播的深度和广度都在不断扩展(金海娜,:33)。尽管如此,中外影视剧交流却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一边是一些译制片的翻译质量受到国内观众的质疑(马建丽、欧梨成,:13),另一边是许多外译的国产影视剧在国外观众中接受程度较低(耿芸、于兵,:-)。中国虽然是影视剧的生产大国,却不是传播大国。在全球电影市场上,欧美就占据了98%的市场份额,中国及其他国家仅占2%。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较多,但笔者认为,语言是传播的障碍,翻译则是瓶颈,而翻译的问题又跟翻译标准的制定和使用有关。本文将以翻译标准为立论基础进行深入的探讨。

学界就影视剧的翻译标准问题进行了大量讨论,也提出了不少观点。然而笔者认为这些观点当中存在着不少问题。首先,一些影视剧的翻译标准与其他类别的标准雷同。例如,一些学者提出“信、达、雅”的标准(丁爽,:26;黄晓琴,:61;马建丽、欧梨成,:13),但这个标准用于影视剧翻译,却出现“水土不服”,因为不少影视剧作品的译文可能既不“信”,也不“雅”,但也不失为好的译文,能为观众所接受,能体现原文的意义和精神。其次,另一些翻译标准虽区别于其他类别文本的翻译标准,亦考虑到影视剧的专业性和特殊性,但却失之繁复,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操作。

02影视剧翻译的特点

针对以上翻译标准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影视剧的翻译文本有其自身的特点。无论是用中国话表现外国的故事(外译汉),还是用外国话讲中国的故事(汉译外),无论是配音工作还是字幕制作,影视剧的翻译标准都应该区别于其他类别的文本,应该符合影视剧语言的特点。影视剧的语言具有如下十个特点:

第一是易懂。这是影视剧声音艺术的要求,也是缩短观众理解距离的要求。影视剧的配音和字幕只有立刻为观众所理解,这样的翻译才可以接受。

第二是节奏。这是影视剧情节的要求,画面的要求。好的翻译应该做到字幕或配音与情节合拍,与画面吻合,这样才能让观众欣赏到最自然的影视作品。

第三是个性。这是人物形象塑造的要求。影视剧中的人物具有特定的身份和职业,这些因素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左右着形象的建构和情节的发展,也会影响观众的心理期待。这些也要通过特定的语言形式体现出来,需要进行恰当的翻译。

第四是场合。这是人物在故事发展过程中发生变化的要求。观众会根据影视剧中场合对言语的使用产生期待,因此需要用恰当的语言进行展示。

第五是艺术风格与修辞。这是表现手段的要求。影视剧中人物的语言可以包含幽默、哲理、诗歌、歌词及比喻等元素,这就涉及翻译中的文体学问题,恰当的翻译方可展现出语言的修辞之美及影视剧的特殊艺术效果。

第六是语用蕴含(implicature)。这是把握说话人言外之意(illocutionaryforce)的要求。在语用学看来,人物的语言使用中往往存在着言外之意(Grice,)。原文中的挖苦及讽刺等含义可以通过恰当的翻译得到再现。

第七是观众语言习惯期待。这是拉近观众与作品距离的要求。观众往往会根据一个人的年龄、性别和职业等因素来推测他对语言的具体使用。不匹配的翻译会让观众产生别扭的感觉,从而削弱影视剧的接受度。

第八是文化适应。这是跨越文化障碍的要求。好的翻译应该具备跨文化敏感性,译文应该妥善处理文化负载信息,使之符合观众的文化期待及文化理解能力,这样译出的影视剧才能为观众所接受。

第九是避虚就实。这是专门针对汉译外提出的,也是因语言差异而导致的思维逻辑差异的要求。汉语注重文饰,讲究赋比兴,而英语追求准确与简练(毛荣贵,:10)。因此,好的影视剧外译应该进行相应的文化调试,以符合目标语文化的思维逻辑特征。

第十是前后照应。这是言语表达的篇章连贯性要求,即从篇章语言学的角度,关照出现在语篇不同之处的相同指涉,通过恰当的衔接手段(cohesion)来做到语篇的连贯(coherence)。

03影视剧翻译的新标准:“贴”

基于以上十个特点,笔者提出影视剧的翻译标准应该是“贴”(fittingin)。《辞海》关于“贴”的定义是“靠近,挨近”。笔者认为在翻译中,“贴”就是指贴近原文,与原文密合,从而做到贴切(appropriatecloseness)、恰当与确切。“贴”这一概念与“对等”理念有一定的区别。尽管尤金·奈达根据欧洲语言之间互译实践经验提出了“对等”的理念,但由于汉英语言之间的巨大差异,两种语言之间只有约10%能够做到完全对等,这主要也体现在词和短语的层面,而在词以上层面,即句级、修辞、风格、寓意,甚至音韵、篇章的完全对等则极为罕见。因此,在英汉互译过程中,译者如果一味地追求所谓的“形式对等”,这样的翻译必然要遭受失败。既然英汉互译中90%以上做不到完全对等,我们只能寻求“靠近、挨近”,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贴”。林语堂认为:“凡文字有声音之美,有意义之美,有传神之美,有文气文体形式之美。译者或顾其义而忘其神,或得其神而忘其体,决不能把文义文神文气文体及声音之美完全同时译出。”(林语堂,:)于是我们所说的“贴”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ybyjw.com/jbzd/2001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