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在年期间,短短的20天内,深圳就发生了多起老年人自杀事件,一时间闹的沸沸扬扬,社会的舆论引发了人们对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的 小编分析,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多种,分别是——
●自身健康:
老年人对于自己患有疾病而感到担心的情况很常见,如慢性疾病、癌症、冠心病、糖尿病和中风等,可医院,让老人感到费心。加之治疗的费用、药物价格和需要家人的照料,也让他们感到担忧。而对于疾病的认知不足亦会使他们感到恐慌,种种因素形成了一种心理负担。
小编表示,通常,老年人在检查前后出现担心的情况很正常,若检查结果显示没有大碍,且医生诊断后也认为问题不大,但老人依然感到担忧或焦虑的话,就要警惕其患上抑郁症的可能。
●家庭因素:
一些子女成家后都会选择搬到外面居住甚至移民,原本热热闹闹的大家庭顿时变得冷清,老年人觉得孤独之余,也可能觉得自己不被需要,对心理产生影响。其次,一些家庭成员的变故,如丧失亲人、儿女患病、儿女在工作上出现问题甚至违法的事件都会使他们操心,造成心理负担。再次,虽然老年人与儿女共住能让他们感到家庭温暖,却隐藏着不少问题。如老年人在照顾孙儿之余,感觉自己像变成了“保姆”,自我价值下降。也由于自己不再是家庭的经济支柱或者已没有赚钱的能力,与儿女同住让其产生“寄人篱下”之感。“子女长大后,老年人已不能像以前那样指使儿女干活,反而要担当家里的细活或照顾儿孙,心理难免会有落差感。”
老年人与晚辈的价值观的差异往往也会酿成矛盾。“有多个子女的老年人,偶有偏颇或财产分布不均在所难免,却可能因此引起其他子女的不满,不仅影响家庭关系,对老年人的心情也造成影响。”小编分析。另外,生活方式的不同亦产生不少问题,一些子女会认为老人的生活方式较为古板,反之老年人也未必能接受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渐渐使双方的关系恶化。
●角色转变:
退休后,老年人的社会角色会发生变化。“尤其是在单位工作的干部,习惯担当指挥的角色,可是退休后在家里没人可以指挥,且在家空闲,难免会有失落感。”另外,退休后的生活圈子变小,不像在单位时,有较多的人际关系连接。而城市化的发展使邻里间的来往变少,更容易令老年人逐渐把自己封闭起来。然而,很多老年人都为了照顾孙儿,特意从家乡来到深圳,人生地不熟,又没有特别的兴趣爱好,每天都过着买菜煮饭的生活,枯燥乏味,失落感亦因此而生。
除此之外,老年人自身的社会价值感也是对心理构成影响的因素之一。由于没有工作,失去生产的能力,他们因而认为自己只会消耗社会资源。至于行动不便等各种因素,可能令老年人外出办事所花费的时间较多,而乘坐公交时需要年轻人的照顾等,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此时没有被适当地关心或被尊重、爱护,反而被唾弃,都会使他们产生不好的感觉。
二、老年人常见心理疾病类型
小编表示,心理疾病不同于心理问题,心理疾病是指已达到精神病科诊断的指标。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的缓解或解决,就有可能变化成心理疾病,老年人常见的心理疾病包括——
●抑郁症:
在老年人常见的心理疾病中,抑郁症的发病率最高。角色的转换、空巢家庭甚至躯体疾病等因素都可能导致抑郁症的发生。而老年抑郁症的表现不同于年轻人,会出现心情不佳、情绪不高、丧失兴趣、身体上出现不适甚至不想活动、少言少语、记性下降或睡眠问题,如无法入眠。还有心烦、坐立不安等症状,严重的甚至有自杀的倾向,患者可能会说“活着没意思、年龄大了,活着连累家人”等。吴东辉指出,抑郁症所导致老年人自杀的比率很高,约三分之二自杀的老年人都是由抑郁症引起的。
除此之外,由于精神病作为一种长期慢性复发的疾病,若在年轻时患过精神疾病或躁狂发作等,也有可能会延续到老年。但如果抑郁症是在老年所发,就可能出现一些依赖性症状,如对安眠药的依赖,若身体上患有痛风、癌症和骨折等疾病,也会较易出现抑郁症。
●睡眠障碍:
如出现晚上不能入睡,早上却很早醒来的情况。“判断是否患上睡眠障碍,主要是根据之前的生活作息习惯而定,如以前的睡眠时间为5-6小时,现在睡眠5小时,但若白天够精神的话,就没什么大碍。倘若习惯10小时的睡眠时间,而现在只能睡5小时,且白天出现没精神或者易困等症状,就可能出现问题。但一般来说,老年人每天睡5-6小时就已经足够。小编建议,老年人若出现失眠问题,应规律作息。纵使退休后的生活比较自如,想睡就睡,却很容易出现白天睡了,晚上睡不着的情况,所以应适当做出调整。如果调整后未得到改善,医院让大夫指导或治疗。
●适应障碍:
如空巢家庭、退休综合征均属于适应性障碍,患者会出现一些情绪反应如焦虑不安、情绪抑郁等症状。“一般而言,6个月以内为适应期,超过6医院诊断和治疗。”
●老年痴呆症:
主要表现为记性下降、言语出现问题如失语。亦会出现一些失认或失用的情况,即老年人忽然认不出一些物品或者一些常用的物品却变得不懂使用。老年痴呆症发病的密集年龄段为65岁以上,年龄越高越容易发生。早期治疗可通过认知训练和药物来改善,到后期则只能以护理为主了。
三、如何提升老年人心理健康
小编有躯体或者精神方面疾病,应针对原发病让其接受正确的治疗。老年人要做到“有病治病,没病防病”,注重自己的身体健康,每年定时进行体检。注重规律性的生活,勤于锻炼身体。无论遇到任何困难,都要保持乐观的心态。无论发生任何问题,都可与家人、朋友甚至医生倾诉和交流,注重情绪的疏导,勿把烦恼闷在心里。同时,乐观心态也要经过培养,因此,不妨多看看一些道家思想或培养心态类的书籍。针对老人晚上难以入眠的问题,她建议,先不要勉强自己入睡,可以起来活动一下,喝喝水、看书、走一走或者听听音乐,等到渴睡的时候再入睡,效果更佳。她提醒,尽管第二天醒来时可能感到精神不足,也应按时醒来,从而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让睡眠规律化。另外,要避免因晚上睡眠不足,而白天补眠的做法,这样只会令晚上再次难以入睡,导致恶性循环。老人该如何面对有时突如其来的抑郁感呢?可以尝试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如到外面散步,看看绿色的风景,在大自然中缓解自己的抑郁情绪。也可以跟身边的亲朋好友倾诉,聊聊天,适当分散自己的注意力,让心情得到好转。或者通过太极做呼吸训练,亦有助于注意力分散,改善心情。
其次,家人应多 另外,应充分 从社会层面上,应积极 与老人相处该注意些什么
小编认为,同住屋檐下,老年人和子女间要互相适应。所谓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老年人可以把自己的一些人生经验传授给晚辈,多作交流。另外,子女则可帮助老人把价值发挥出来,减低他们认为自己没有价值的看法。“有的子女会认为老人家辛苦了一辈子,现在是享福的时候,不让他们干活,把好吃的东西都留给他们,但并不一定正确。”她解释,这种做法反而对老年人的精神健康有损无益,会让其觉得自己对家里没有贡献,甚至有连累家人之感,不愿与家人同住。所以,爱护老人之余,也可适当安排一些家务事给老人,让他们明白自己是被需要的,感觉也较踏实哦!